各地其它旧城改造也有很多类似的成功案例,究其共同特点,就是基于原来的产权单位,通过微增容、微改造、微调整实现城市的渐进式改造。
中国以一个大国负责任的态度,在抗击疫情方面支援世界各个国家,同时,我国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冲疫情的冲击所带来的公共风险。我们把财政风险作为一种工具、一种手段对冲公共风险时是有条件的,它是有限度的。
中国疫情的稳定实际上对世界经济、对全球疫情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。总体来说,我们理解当前疫情条件下的财政政策,概括起来是三个政策:对冲疫情冲击的政策、买单的政策和救助的政策。当前的风险要放到全球来看,已经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左右的。买单方式包括直接花钱、减税、缓缴等。有公共风险时,我们需要用财政政策手段抗击风险,但是抗击风险时,又给自身带来风险,有可能导致财政不可持续。
另一头为经济、复工复产提供支持、救助政策。从风险角度来讲,财政是社会公共风险最终的承担者。无论是金融还是教育,香港必须有服务对象,那就是大湾区。
领导力来自具有一个使命性的执政主体。深圳的产业升级和危机不可分,1997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至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都促成了深圳的产业升级。深圳的发展和这一信条格格不入,甚至相反。这就有效避免了西方社会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情况,政府不会因为一些利益的反对而不去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。
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城市层面,一个最难处理的关系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。也有些地方,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。
再者,如果从世界范围内的比较而言,人们能够更为清楚地看到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强势崛起的。香港必须随着大湾区城市的进步而进步。作为特区,深圳是市场经济的先行者,但深圳并没有走向西方那种新自由主义或者市场原教旨主义,而是找到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平衡。但人为的认同政治硬把香港和内地隔离开来。
在西方,人们周期性(每隔几年)地投完票之后,政治参与就结束了,政治人物要么不能兑现选举时的承诺,要么置民意于不顾。历史地看,发展并不等于稳定,大规模的不稳定往往出现在一个社会的高速发展过程之中,或者在获得相当的发展之后。所以,即使是西方自由主义的鼻祖亚当·斯密也主张国家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能。在过去的40年里,中央政府充分授予深圳方方面面的权力,无论是法律层面还是实际政策操作层面。
在缺失这样一个治理主体的情况下,香港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金融中心的作用,也使得上述深圳所能实现的诸多平衡变得不可能。人们可以说,深圳1980年代以来的成功是因为深圳遇上了哈佛大学丹尼.罗德里克教授所说的超级全球化(hyper-globalization)的机会。
作为制造业中心,即使就全球而言,深圳的产业完整性和产业链的齐全性是其他城市所不可比拟的。深圳的社会稳定来自对社会公平的追求、来自深圳居民的真实获得感、来自社会机会的开放性。
而深圳则获得了两个可持续性,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稳定。发展便是责任 责任驱使执政主体不停步 那么,深圳的成功背后体现出哪些其他城市可以借鉴的要素呢?人们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说。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平衡、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平衡、亲商与亲民之间的平衡等等。经验地看,无论成功还是失败,一个城市发展的故事总有其自身的逻辑。香港的挑战是政治上的。在这一波超级全球化下,有几个城市像深圳那样崛起了呢?成功的城市屈指可数,像新加坡和首尔。
实际上,深圳继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之后再次创造了东亚奇迹。在社会层面,认同政治导致社会价值观的高度分化。
深圳处理好了几个重要的关系 深圳的领导力离不开有效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水平分工的时候,你和别人既有互补、有合作,也更有竞争,国际关系就不一样了,所以国际环境会更加复杂一些。
我们讲内循环、双循环,绝不是要关起门来搞自己的,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的趋势,更多地和国际社会联系,更多地利用外部的资源,更多地和全球形成一个统一的产业链和经济体。全球产业链的分工继续在推进,全球创新链在不断地发展,其实是更加密集地在发展。
第二,关注老龄社会的到来。很多创新是靠数字技术的。在平台上一起练,一起上传,还可以比赛,社区之间、城市之间,包括国际之间,既是端对端,又可以形成一个社区,在平台上相互比赛,这也是要靠数字经济。二是,通过外循环,能够让我们国内产业已经形成的国际市场能力发挥出来。
我举一个例子,现在家居的适老化改造,适应老年人生活的改造,这个量非常大。因为国内的供给侧改革,重要的还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,能够使我们效率更高、质量更好。
把这三者能结合起来的,是要靠数字技术。能够迅速地适应市场的需求,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。
这个发展是持续的,我们的创新在那些卡脖子关键技术上,一定要做好,不能被别人掐住;同时我们要看到全球创新链发展的格局,在我们创新布局上也要尽可能地利用全球的创新资源,全球创新资源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服务,这也是非常重要的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通过国际贸易弥补我们国内生产要素方面的一些短项,来让我们的经济要素更匹配,效率更高。
而且对任何小额的个人有一点贷款、小企业有一点贷款,它都可以做,数字技术将来也是资源配置最主要的方式。这也是一个个性化定制、小批量灵活生产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。这个量是很巨大的,这也是让相当一批人进入城市、进入现代生活之中,让他们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,让他们能够接受更好的社会保障,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。所以要通过外循环,为国内庞大的产业基础提供更多的顺畅运转的基础。
因为用的是闲置设备,速度非常快,成本非常低,大概比一个固定工厂生产成本低一半,而且效率非常高。我们慢慢地既出口那些原来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,也不断地在向高端出口一些技术密集、资金密集的产品,垂直分工变成了水平分工。
我举一个很具体的例子,现在一些最重要的新产品,比如特斯拉,这个汽车的国际合作分工程度比很多传统的汽车要多,它利用的各个国家的零部件来组合这个汽车,它的分工程度比很多传统的车要多。我举一个例子,像连锁的早餐店,一进去以后,您已经不需要拿上餐去排队交款,每一个餐的外包装上都有一个二维码,把餐拿上到一个空旷的地方扫码付款就可以了。
跟跑的时候相对是比较简单的,你知道这个技术用在哪,你知道它的配套产业是什么,你知道市场的需求在哪里,它的使用前景是很明确的,你只要跟上去,缩短差距,就把事情做好了。4、数字经济,将如何影响中国制造? 江小涓:我们现在有一些互联网平台,它就是一个云工厂,它自己没有设备。
留言0